中进士难还是考清华难?
1、中进士比考入清华北大难多了。清朝的人口大约有4亿人古中高考录取率,最后成为进士的仅仅一百人。概率为1/400万。而今天中国有14亿人口古中高考录取率,每年进入清华北大的接近1万人。概率为1/14万。考试 举人这个身份需要通过乡试才能取得。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考。
2、考取进士的难度远超现代考取清华北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古中高考录取率:录取比例的极端悬殊明清进士年均录取不足100人(明代每三年约300-400人,清代约100人/年),对应0.03%-0.04%的全国录取率;若以识字男性群体(约500万)为基数,实际录取率仅0.02%。
3、中进士比考入清华难。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起于隋朝,兴于明朝,衰于清朝,历时1300年。据统计,清朝300多年的历史,通过科举考试成功被录取的进士才两万四千个。
4、当然是宋朝考进士,更难,难10倍都不止。以2016年的数据来分析:北京大学录取人数1389人;招生率48%。清华大学录取人数1248人;招生率33%。两校合计录取2637人 宋朝进士考试3年一次,录用人数平均200出头,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录取70人左右。
5、毫无疑问,是古代啊,人家三年才录取多少人,北大清华一年就录取多少人,现在看着高中毕业人数比考进士的人数多很多,似乎现在竞争更激烈。但要知道,这么多高中报考人数真正填报北大清华的有多少,很多都不是以此为目标的,自然就不能算。而古代凡进入科举的,都是以进士为目标的,这对比就出来了。
6、考进士难。登科率最高的应该是宋朝,两宋320年,开科118次,共有进士11万人左右,一届能考九百多人,平均每年三百人。我们熟悉的明清两朝,各自两百多年科举,但是都只有两万多进士,平均一届能考二百多人,平均每年一百人。而目前清华北大的学生,本硕博加起来,接近七万人。
古代“高考”到底有多难
1、科举考试的录取率低、考试难度高、周期长,使得古代“高考”成为一场残酷而艰难的选拔。那些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士子,不仅拥有卓越的才华,更具备坚毅的品格和不懈的努力。
2、无法简单地判断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哪个更难。这取决于不同的比较维度和评价标准,以下是具体分析:选拔过程的复杂性和竞争激烈程度 古代科举:选拔过程漫长且复杂,需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录取率都非常低。
3、难怪 中举 后的范进会疯,如此高难度的“高考”谁考谁都会疯!而如果能够回到古代,这样的“高考”你能过几关?这里所指的等级就如工作面试中的初试、复试及三试。只有过了前面一关才能参加下一轮的复试。
4、综上所述,古代高考和现代高考在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古代高考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和政治方面,考试时间长,压力大;现代高考考试内容涉及的科目较多,考试难度大,但考试时间相对较短。总的来说,古代高考和现代高考各有所长,难度大小因人而异,无法一概而论。
5、在我看来,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与高考难度是旗鼓相当的。在考试制度方面,科举考试要比高考难;在考试内容方面,高考要比科举考试难。在考试制度方面古代科举制度是通过一级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的。
古代科举有多难
1、古代科举难度极大,远超现代高考,是知识、毅力、财力与运气的综合比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层层递进的严苛流程:考生需先通过童试成为秀才,明清童试录取率低于10%,部分考生一生都无法通过。之后依次参加乡试、会试、殿试,每层淘汰率极高。乡试录取率约1%-2%,会试约5%-10%,殿试虽不淘汰但排名竞争激烈。
2、古代的科举考试难度极大。 录取率低: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文人从仕的唯一途径,吸引了大量有才之士参加,但录取率极低。这导致了考试竞争异常激烈,能够脱颖而出的考生寥寥无几。 考试内容难:科举考试的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多个方面,要求考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古代科举考试难度极大,从童生到状元需要经过5个阶段。童生阶段 这是科举考试的起点,但“童生”并非指儿童,而是指那些尚未通过科举初级考试的读书人。他们需要先上私塾,苦读诗书,然后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考试,才能成为秀才。这三级考试不仅考察学生的诗书才学,还考验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
4、这种层层选拔的机制,让科举考试的难度倍增。然而,尽管古代科举的难度极大,但它与现今的高考并不完全相同。古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文学和经义的理解。而现代高考则涉及多个科目,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察。此外,现代社会的教育普及程度远超古代,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5、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确实极大,考中举人的概率非常低。具体难点如下:考试路径艰难:考生需要长途跋涉,历经艰辛才能到达考场。交通不便和盘缠缺乏使得许多寒门子弟难以参加考试。
古代科举VS现代高考,哪一个更容易考中?
综上所述,从考试层级与录取率、考生基数与选拔范围、考试内容与难度以及社会背景与影响等方面来看,现代高考相较于古代科举而言更容易考中。这既得益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选拔制度的变化和演进。
现代高考则处于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时代,考生可以接受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教育。综上所述,由于古代科举与现代高考在考试范围、竞争程度、考中后待遇、考试内容和形式以及社会背景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无法直接比较哪一个更容易考中。
古代科举:录取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据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和录取。这导致了很多有才华但考试成绩不佳的考生无法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现代高考:录取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等多个批次。这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录取途径。同时,现代高等教育的普及也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考取进士和现在考取清华北大那个更难啊
1、考取进士的难度远超现代考取清华北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录取比例的极端悬殊明清进士年均录取不足100人(明代每三年约300-400人,清代约100人/年),对应0.03%-0.04%的全国录取率;若以识字男性群体(约500万)为基数,实际录取率仅0.02%。
2、考进士难。登科率最高的应该是宋朝,两宋320年,开科118次,共有进士11万人左右,一届能考九百多人,平均每年三百人。我们熟悉的明清两朝,各自两百多年科举,但是都只有两万多进士,平均一届能考二百多人,平均每年一百人。而目前清华北大的学生,本硕博加起来,接近七万人。
3、中进士比考入清华北大难多了。清朝的人口大约有4亿人,最后成为进士的仅仅一百人。概率为1/400万。而今天中国有14亿人口,每年进入清华北大的接近1万人。概率为1/14万。考试 举人这个身份需要通过乡试才能取得。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考。
现在考清北,和宋朝考中进士,哪个难
当然是宋朝考进士,更难,难10倍都不止。以2016年的数据来分析:北京大学录取人数1389人;招生率48%。清华大学录取人数1248人;招生率33%。两校合计录取2637人 宋朝进士考试3年一次,录用人数平均200出头,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录取70人左右。
学霸是一类神奇的生物,当你在学习时,他们在学习;当你在玩耍时,他们在学习;当你在睡觉时,他们可能还是在学期。当然这样的付出也会有对应的收获,学霸之所以名为「 ”霸”,自然是因为在学习的领域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霸主。无论是学习时间,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成绩,学霸都令人叹为观止。
至于说普通的官员待遇好不好,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再说。自宋朝开始,科举考试平均每年录取的进士人数是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不等。如果按照北宋人口8000万人左右的规模计算,对照今天的人口比例,每年能录取的进士以及同进士出身的人数,也不过是1000人左右,相当于清华一年本科招生量的1/4。
裸分上清华难。高考裸考进入清北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而其他的几次机会中,大多又是竞赛大佬们的角逐场,简直是神仙打架。2020年的全国高考生大约为1071万人,被清华、北大录取的总人数为6318人,录取率0.05%。
学区房新玩法:天津50㎡老破小月租2万,因配有“三代清北住过的书桌”;二手平台出现“高考状元笔记盲盒”“衡水中学草稿纸碎片”,被北师大教授称为“教育玄学”。群体性恐慌:家长对“隐性资源”的追逐突破理性边界,如通过物品符号(书桌、草稿纸)获取心理安慰。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